林晃昇逝世16周年--独立大学系列专题
前言: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之路是坷坎的,从1819年第一间在槟城五福书院的华文私塾算起,我国的华教已存在199年!比起1957年马来亚争取独立还要早138年!
在历史的长河里,华社曾经在1955年就建立了全世界第一所海外华人最高学府—南洋大学,但因新马分家和政治因素遭关闭;后来1968年华社再度要求设立“独立大学”,但也因政治因素而被拒绝。
唯华教高校的星星之火并没有熄灭,一直蛰伏到90年代分别设立了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以及韩江学院,让华教体系初步获得完善。
只是,大马华教是否从此一帆风顺?如今我国已有过百所大学,到中国、台湾升学也非难事,我们是否还需要民办的华文高校?
今年是华教巨人、统考之父的董总前主席林晃昇逝世16周年,林晃昇是当年独立大学重要推手之一,现在就让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借古鉴今探讨我国华文高校的发展和未来方向。
独大运动始未与林晃昇
华教黑暗时期:华校生禁止出国升学
马来(西)亚独立初期是华教发展的最动荡漂渺的时期,当时在《1961年教育法令下》,民间设立的华小和华文中学纷纷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型”,而坚持拒绝政府津贴的就变成独中。
当时的打击是接二连三地到来,1967年时任教育部长佐哈里宣布,沒有政府文憑和劍橋文憑者不允许出国升学,这无疑是直接切断广大华社子弟的升学管道。
董总前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指出,在1965年马新分家以后,大马高等学府只剩下马大,华校生既无法进入马大,却再进一步被限制出国升学,政府此举引起华社极度不满。
他说道,当时的教总副主席陆庭谕接受一位报馆朋友“为何不自己开办一所大学?”的建议后,就公开向华社号召设立一所能让所有华社子弟都能继续深造的“独立大学”!
从当时开始,全马各地轰轰烈烈展开了长达14年的争取独立大学运动,当时设立独大的愿景是为邦国造就人才、为青年谋出路、促进文化交流,和绝非种族性大学。
他指出,当时独大运动就像建设南洋大学一样,办教育的决心像野火燎原烧遍华社每个角落,捐款从全马蜂涌而至,1968年召开独大发起人大会有超过700个华团和个人代表出席。
设立拉曼大学 舒缓华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华社对独大的热烈回应造成马华公会的巨大压力,为了平息华社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于是马华“另起炉灶”在独大发起人大会的3个月后,迅速成立拉曼学院,以对抗独大运动。
独大运动原本如火如荼地展开筹款,终于在于1969年5月8日,即当时大选前两天,争取到政府批准“独立大学(非营利)有限公司”的设立,使得独大的创办迈前一大步。
当年协助申请独大有限公司的赵燊儒律师表示,过往南洋大学也是隶属于“南大有限公司”,这是因为英殖民政府不允许设立民办大学。
赵燊儒说,当时华团成立了南大有限公司,将创南洋大学作为该有限公司的“业务”,所以独大也采取此南大模式设立大学,即要将独立大学纳入为独大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
但适逢当时1969年大选后的513种族骚乱事件,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当时许多不利于多元教育发展的法令一一出炉,明文禁止民间捐款办大学。
当中拑制独大发展的最主要的《大学及大学学院法令》,规定国内大学与学院的设立必须获最高元首恩准,而之前获得政府注册批准的独大有限公司,几乎形同作废。
独大在513事件过后宛如进入了冰河时期,但当时新任董总主席林晃昇接棒独大理事会主席以后,主动积极采取一连串的行动,整合华教的队伍与资源,再次把独大运动推向高潮。
莫泰熙道,林晃昇在1977年先采取体制内的行动,即签名盖章运动,收集到4238个社团的连署,这是全马各地华团的共同意愿,呈交给予最高元首请求批准创办大学。
但是签名连署遭到政府的反对,时任教育部长慕沙希淡以私人创办、以华语为教育媒介,和只收华校生等3大理由拒绝独大的申请,虽然这部份理由都不属实。
也任独大理事会主席的林晃昇采取升级行动,入禀法庭挑战政府落实我国宪法第152条条文,即政府应该保障各民族接受母语教育权利。
于是,独大理事会发动了群众运动,呼吁华社一人捐一元以筹募独大法律基金,并在1980年正式入禀吉隆坡高庭法院起诉政府违宪,创下民间因维护母语教育而状告政府的先例。
他说道,当时独大请得英国女皇律师前来协助,在高庭法院败诉后再于1982年上诉到联邦法院,并由五位法官进行联合审讯,唯最终以4比1驳回上诉,并被禁止上诉英国枢密院。
兵分两路 以民权为依据争取母语
争取独立大学的案件在法庭败诉,不代表争取母语教育的运动就此结束。雪隆董联会主席蔡庆文律师表示,林晃昇善于集结各方人士共同奋斗前进,在独大运动如此,在争取母语民权亦如是。
曾在80年代于董总服务的蔡庆文指出,林晃昇在70年代接任董总主席后,对独中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革,例如广纳学术人员编制独中专属课程、进行师资培育,创立独中统一考试等。
另外,他也在独大运动过后,认为母语教育要寻找出路,必须结合更多的民意和直接进入到体制内作改革,因此才会在1982年大选提出“打入国阵,纠正国阵”的三结合策略。
当时推出华教四君子加入民政党,打算争取从国阵内部进行改革,由于80年代出国留学人数众多,以致大量资金流向国外,并且90年代经济起飞,外资到来需要大量的各行业专才。
因此在政府内部不断游说下,当局终于在90年代开始松绑高等教育,允许私人界设立高等学府,而华社出钱出力所设立的新纪元学院,就是在当时这样的背景被政府批准注册。
另辟途径 开创新天地
莫泰熙透露,在独大运动进行之际,当时加影的华侨中学产业受托会认为,办教育办大学一定要有校地,因此在1974年将己被关闭的华侨中学8.5英亩校地,租给独大作建校用途。
但是在独大运动进行之际,雪州政府突然宣布征用该8.5英亩华侨岗校地作为廉价屋用述,这引起当地华社和华教团体的抗议,最终迫使雪州政府在1981年将土地归还。
虽然独大案件败诉了,独大有限公司在1983年设立“独大升学辅导处”,为华校生开拓海升学管道,在短短数年间争取到英美国家承认统考文凭的学术资格,并可据此申请大学。
而华侨学校产业受托会几经转折,最后终于在1989年将华侨岗8.5英亩土地正式转让给独大有限公司,作为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用途,这也是如今新纪元大学学院校地所在。
董总在1993年率先搬到加影华侨岗,这期间并没有放弃申办大专的决心,董总次年与教总、独大有限公司共同成立“董教总(非营利)有限公司”,目标就是创办华文大专院校。
这期间董教总有限公司仍然不断尝试申请成立民办学院,最后终于在1997年获得批准,并且在1998年成立“新纪元学院”,召收到第一批学生正式开课。
同时,董教总等在短短的4年期间筹获3600万令吉为民办的高等学府作建设,2002在加影华侨岗上大举建设,完成现今的新纪元大学学院的规模。
但可惜的是,林晃昇于同年在香港逝世,无法见证民族教育最辉煌的时刻,华教从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母语教育体系的梦想,终于初步达成了。
董教总有限公司风波后 新纪元何去何从?
前言:
华社60年代末期要创办独立大学的目的,是要为华裔子弟提供升学出路,后来新纪元学院终于在1998年正式设立和开课,其被视为是独大的传承,理应已达成完整华教体系的目的。
但是,随着2008年发生了新纪元学院风波,以及后来的董教总教育中心风波,华教队伍这10年来大分裂,新纪元更被认为有私有化之嫌,如今该如何为新纪元解套,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
民办学院私有化之嫌
南洋大学的成立是为了维护海外中华文化之长存,而倡仪独立大学的目的,则是为了广大华裔子弟提供高等教育管道,如今新纪元大学学院则是继承了南大精神和独大使命。
独大(非营利)有限公司在70年代获加影华侨中学捐出校地,独大官司败诉后,该校地就以每年一令吉象征式租借给“董教总教育中心(非营利)有限公司”,用以创办新纪元(大学)学院。
董总前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指出,华教队伍从2005年叶新田担任董总主席之后大分裂,2015年叶新田派系在董总改选落选后,转而掌控董教总教育中心(非营利)有限公司,进而直接控制新纪元大学学院。
该有限公司是由董总、教总、独大三造所共同成立,叶派透过修改章程将董总等团体会员的代表权削弱,改由个人会员掌控,因此被认为有将新纪元“私有化”之嫌。
他也说,董教总教育中心是开放公众申请入会,其实只要请具有名望与地位的华教人士作申请,如果被拒绝的话,就证明该中心已被特定人士私有化和挟持。
新纪元应向华社公开帐目
在2008年新纪元风波而不被续聘为院长的柯嘉逊博士则指出,如今遭叶派把持的董教总教育中心将董总、教总和独大三个创办团体会员边缘化,此举将让新纪元沦为孤儿。
他也说,2008年时任董总署理主席的邹寿汉称其亏空公款900万令吉,如今法庭判决邹氏的指控是子乌虚有,邹氏须作出40万令吉的赔偿,後來邹氏愿庭外和解与道歉,还柯氏一个公道。
他表示,新纪元的财务在1998年创立之初是入不敷出,但从2003开始达到收支平衡,并且在2008年创下盈余100万令吉,学生人数突破1700人的记录。
他强调,新院是属于华社的学院,所以过往赞助人大会时都公开邀请媒体,并且也会公布过往一年的新纪元帐目和评估报告,让媒体检验和刊登,向华社报告新纪元的发展。
但是在2008年新纪元风波以后,叶邹等人把持的新纪元就不再召开赞助人大会,并且也不再向华社报告新纪元的帐目,华社根本无从得知现今新纪元盈亏如何。
他指出,如今新纪元的学生人数直线下跌,2009至2017年时财务亏损已达900万令吉,各种情况皆令人担忧,如果叶邹要反驳这个数据,其应该尽快公布新纪元帐目和召开赞助人大会。
柯嘉逊感叹道,新纪元文化是紧跟 “南大精神” 的进步作风,即保证学术自由、学生自治和校园自主,但在叶邹掌控新纪元后却荡然无存,至今更是被破坏殆尽。
他说道,叶邹拒绝各科系与行政主任出席会议,而新纪元纷争也让许多有理想,和愿为华教付出的年青讲师和行政人员纷纷出走。
过往新纪元的各种重大决议,都是透过每周会议所作的集体决定,让各科系主任和行政主任都积极参与学院运作,甚至有保留席位让学生会代表参与学校的决策。
如今新纪元遭特定人士把持,校园民主不在兼士气低落,也失去学术自由和学生自治,这不利于教学和研究,更遑论招生和办学。
办学必须切合华社所需
与其他私立学院不同,新纪元是接受华社捐款而设立的民办学院,因此它必须向华社交待,如今高等教育竞争激烈,如何展现办学特色,并且符合华社需求,已成新纪元最大挑战。
莫泰熙指出,大部份私立大学都开办商业、电脑、传播等应用性科系,但是强调社会关怀、民主、自由与人权理念、美学教育与本土人文等的科系却寥寥可数,而这些才是华社所需。
南方大学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潘永强认为,新纪元大学学院可以转型成为教育大学,即以教育领域为主体的民办学院,这才是将大马华教推向完整母语教育体系的关键。
他认为,华文独中没有稳定的师资源来,其数十年来如一日仍然依靠台湾与中国的留学生,或国民型中学的毕业生,教师专业水准参差不齐。
另外,独中的教育改革、学科内容更新等,至今仍然是依靠南大和国内外学术人员作支援,独中教师在职培训与进修,也是长期依赖台湾作外援短期培训。
他表示,独中要走下去,一定要培养本土的教育讲师,要有扎根本土的教育研究,针对本地独中面对的挑战、教学与教材等作深入与长期的研究,这是外援没有办法提供的。
他指出,我国华社与华教机构非常强调教育,但是数十年来仍然没有本地的教育专才与教育学者,也没有本身的教育学院,这才是大马华教最缺的环节,而新纪元则可扮演这角色。
另一方面,现今大马鼓吹复古风,各地团体开始重视古迹维护与古籍的保存与修复,或设立文物馆、文史馆,博物馆等,以保存百年前先贤在这片土地披荆斩棘的事迹。
他指出,古迹维护或文物保存与我们作的一般文件整理是完全不同,华社非常缺乏这方面的人材,而这门专业也是应该被肯定的,新纪元也可以将史料保存发展成一项专业。
他说道,民办学院的定位不一定要大众化,不必随波逐流与百所私大作「市场竞争」,只要有明确定位与区隔,即使只是小众市场,也一样能有办学特色和影响力。
如何再现独大精神?
前言:
华教之路过往是坎坷的,但如今的局势与过往不可同日而喻,60年代马来半岛的高等学府只有马大一所,但如今我国大学学学院已超过百所,到中国与台湾学习中文更非难事。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一带一路的带动下,华语文的实用性大大增加,中国企业与资源也入注大马各领域,政治两线制的形成也对华教作出更多的承诺,例如承诺拨款及将承认统考文凭等。
我国高等教育已开放,华社还需要支持民办学院吗? 董教总教育中心及新纪元大学学院不再属于董总、教总及独大有限公司所管辖,独大有限公司又该如何重新定位?独大有限公司该如何重新定位?独大精神如何延续? 华教运动未来何去何从?
独立大学有限公司副主席陈友信指出,独立大学(非营利)有限公司过往专注于新纪元大学学院的发展,但随着大环境的转变,独大也是时候作出转型。
50年代英殖民政府阻断新马学生到中国升学,因此激發民间创办南洋大学,其实是要维护南洋华人的根,让南洋华裔子弟做个有文化的人,唯有建立自身文化信心,才能与其他文化交流。
兴办南大体现了南洋华人在遭受大环境的打压下,力争上游與自立更生的民族精神,也体现陈嘉庚、陈六使,和李光前坚定果决的办学意志,而独大运动也继承同样精神。
因此独大精神所展现的是,以民间力量去创办非种族性大学,以草根的力量去寻找教育的出路,是受压迫团体对打压的建设性回应,是华社群众自力更生与自强不息的展现。
林晃昇团队在70年代以「团结一起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原则,结集各方力量,从连署请愿、状告政府、三结合,以及推动两线制等,以争取平等母语教育人权。
陈友信指出,独大运动是结束了,但独大精神延续下来,并且创办出新纪元(大学)学院,如今世移时易,独大有限公司也是时候转型,将独大精神与林晃昇的「团结论」做更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
简言之,以推动华社「民办学院」为理念的独大,要如何运作才能更贴近华社需求,如何深化公民论述让华社诉求结合公共利益与大众权益,团结论在多元社会该如何推动与操作等。
另一方面,对于华社与华教的关系。陈友信也说,我国华裔人口在未来将持续下降是个无可避免的趋势,但犹太人占美国人口不到3%,可是犹太人对美国的影响力可谓举足轻重。
犹太人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但是犹太教是团结他们的共同点;华社虽然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与政党倾向,但毫无疑问是华人都重视教育,即真正能团结华社的是华教。
他直言,文化是民族的尊严,也是自信的来源,打铁还需自身硬,华社要在多元社会堂堂正正与友族平起平坐,就不能放弃自己的文化,因为文化是安身立命与昂首发展的根。
过往华教被喻为堡垒,但如今华社不能再有围墙心态,因为这将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变化,在稳固自己的文化以后,我们更要走出去与找同盟的可能性,将团结论的精神发展成多元团结。
也因此,独大也要有新思维与新的转变,发扬「团结论」与独大精神,吸引更多认同多元文化理念的志同道合团体,和继续深化与丰富华教与公民论述。
建构民办学院主体性
华社如今是否还需要「民办学院」?大同韓新傳播學院副院長黄国富指出,我国私立大学开设的科系都是实用性导向,好让高等教育能直接与雇用市场作衔接,变相忽略大专学府的公共角色与责任。
他指出,我国三所民办学院必须认知到,是否要跟着高教体制的规则走,是否要卷入这个课程均质化和竞争高度激烈的游戏当中,还是扮演大专真正的角色履行社会责任?
他表示,如今有许多华团开设许多各类型人文与社会关怀的短期学程,这代表这类型的课程是有其市场,许多人是对知识是求知若渴,而不是只是要求获得文凭认证。
其次,绝大部份的私立大学只招收当届中学毕业生或青年学子,但不可否认中年的在职进修,无法熟练掌握二语者,或离校者的二度就学也是个庞大的族群。
黄国富说道,如果民办学院能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让他们透过再度进修而掌握新知识和减少学习落差,这即可扩大学生来源,也有更多的空间去面对政府和市场的限制。
他指出,民办华文高等学府在办学理念上可以有更多元的思考,不一定要与私立大专一较长短,应该更贴近华社的需求,在有限的资源下捉紧特色定位。
既是说,民办学院本身就已拥有强大的华社作后盾,其应该在这样的条件底下认清本身在文化、语言和其他方面的优势,和建构难以被私立大专取代的特色,成为让华社进步的文化机制。
民办学院需与私立大学作区隔
南方大学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潘永强明言,如果民办学院的办学内容重复与大马百多所私立大学相同,都只是一般的金融、行销、大众传播等高度重叠的科系等,那其实只是在消耗华社的资源。
不过他也指出,民办学院当然也可以创办商学系,但前提是不要再重复私大的课程内容,即必须发展出本身的特色,和契合华社的需求。
民办学院必须考虑到本身的能力,资金来源,以及华社文化、发展、扎根等真正的需求,去办私立大学不愿意办的科系,这才是民办学院的利基点所在和蓝海策略。
例如,我国华社以中小企业为主,民办学院商学系可以集中研究我国华社中小企业所面对的问题,如华人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或华人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研究等。
又或者,如今中国崛起、马中贸易频繁,民办学院可以作为本地华商中国贸易的支援,例如开课教授中国贸易相关法令、中国的金融与会计特色、中国经商文化与发展趋势等。
独大教育中心主任陈正锦也说,中国联合钢铁在关丹园区需要聘请高达70%的本地技术人员,阿里巴巴集团投资的数字自由贸易区,以及东海岸铁路计划等,未来都需要大量的熟练技术人员。
陈正锦表示,大马工艺发展前景叫好,但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却极度缺乏高级技术人才与熟练技工,而我国华裔子弟绝对可以填补这个空缺和有所发展,而独大目前正在推动本国华裔生前往中国各大学免学费学习技职教育。
--
备注:本文为原稿,刊登于《星洲日报》2018年5月1日副刊为经过编辑与修饰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