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网站

专题/掌握核心技术 就业路更广泛 技職教育引领先机

2019年2月11日

前言:
又到了SPM放榜的日子,莘莘學子現在最關注的是大學與科系,這可關係到末來前途與發展,但坊間大學科系重疊性高,來來去去都是會計、Marketing、IT、大眾傳播等,該如何作選擇呢?

如今全球已邁入工業4.0的時代,有華團正努力推動「技職教育」,鼓勵年青人走入工業領域,學習理工科的專業技能,擁有核心技術與一技之長,在日後職場更能創造本身價值。

但是技職教育是什麼? 是不是去工廠做學徒或做粗工? 如果可以念大學,拿大學學位不是更劃算更有前途嗎?此次專題就以技職教育為主軸,說明其特色和未來工業4.0時代的需求。

掌握核心技術 技職出路廣
技職教育與一般大學有什麼不一樣?同樣都是念電腦資訊、金融會計、商業管理、設計與美術、土木工程、電子電氣,或建筑設計等,兩者會有很大差異嗎?

即便擁是同樣名稱的科系,普通大學偏重理論,相對缺乏實務操作與訓練;而技職教育則是完全相反,其是實務與職業訓練導向,只有30%理論,70%為實作課,務求學生能與職場接軌。

簡言之,普通大學前者是以培養學術和理論為取向的高等教育機構,所以大學設有中文系、社會系、法律系等,而技職學校則注重於專業技能的培養與職場的實務操作,其科系皆為「就業導向」。

獨大教育中心理事長陳正錦表示,我國教育體系與就業市場出現吊詭的反比例現象,有七成大學生就讀普通大學,但是國內就業市場并沒有這麼多研究型工作,反而絕大部份工作需要實際專業技能。

也因此,這幾年媒體經常報大學生畢業即失業,有超過20萬名的普通大學畢業生待業中;相反地,技職體系畢業的學生卻有超過95%的學生順利就業,因為他們不只懂理論,也掌握了實務技術。

他直言,技職學校的專科生在職場上的起薪為1800令吉,技職學士文憑則2500令吉,如果勤奮好學不斷精進,五年後薪水必定能達5000令吉以上,因為他們已經是經驗豐富的熟練技術工。

即便他們日後創業也是出路廣闊,因為他們能為自己和公司創造價值;而從事文書與行政工作的普通大學畢業生,雖然起薪不錯,但因為沒有手藝,沒有掌握技術,發展始終有限。

陳正錦說,如今大馬中小企業各領域都非常缺乏技術型人才,無論是建筑、制造、機械、養殖、農業等的技術工都被外勞壟斷,因為本地青年都不願再踏足,認為這些是「做粗工」。

許多人都技術工都存有刻板印像與誤解,以為藍領工作就是出賣體力的低技術工作,但實際上藍領內也存有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工藝與專業,他們不是做粗工極是做「工匠」。

他舉例,農業并不是種田而已,如今品種改良、害蟲研究、農業機械、農藥與肥料改進;汽車科除了修車以外,更需要懂機械工程、電子與電氣,這些都是高技術含量的科技專業,都屬於「技職」領域。

末來技職往工業4.0發展
獨大教育副理事長劉偉義表示,大馬從70年代就有外資設廠,引進各種工業技術,但我國80年代開始逐漸仰賴外勞,以致外勞逐漸取代本地人成為熟練技術工人,而年青世代反而不再踏入工業領域。

他指出,早期華人下南洋所從事的都是技術型工作—錫礦,從錫礦延伸出去的各種技術工匠都是華人所包攬,一直到現在的中小型企業的機械與製造業等,都是父執輩透過學徒制掌握技術與傳承。

只是,如今各種工業技術面臨斷層的危機,因為學徒制逐漸被淘汱,而年青人也選擇一般大學,不會選擇技職學校學習工藝技能,而從事技術工也被污名化成沒出息做粗工。

傳統東方思想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尤其90年代後私立大學紛擁成立,大家都把小孩送去念大學,但許多大學生在畢業後,因能力不符職場需求,必須花數年時間重新學習一技之長。

劉偉義強調,如今全球已邁入工業4.0的時代,即現今的工業已經從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邁入到結合了互聯網大數據和AI人工智能的第四代—工業智能化。

未來的工業趨勢需要結合的能力與知識,包括程式編寫、電子電氣、大數據處理、雲端計算、網路金融、區塊鏈、5G移動網絡,新能源與新零售等。

他舉例,中國是將工業4.0發展的最淋漓盡致的絕佳例子,從10多年前創造出來的雙11節日,其一天的網路交易量在2017年就已到達1026億令吉,2018年更突破1302億令吉。

雙十一網路交易量背後所涉及的技術,其實就是上述所提到的大部份技能與知識,加上中國強大的物聯網,而這也是現今技職教育的重點發展方向。

他表示,工藝技術領先全球的為美國和德國等,但若以技術發展最為迅速無疑是中國,留學中國亦相對便宜和有獎學金,語言和文化也沒有障礙,也不強調成績優秀,因為華裔學子可將其作為升學考量。

失能的技職教育 華裔生不選技職科
教育乃立國之本,技職教育在推動國家發展當中擔任非常吃重的角色,但可惜的是我國技職教育先天不良和後天失調,以致國內技職人才嚴重偏低,國人對工業技能和技術掌握不佳。

行動方略技職小組秘書張運華博士表示,絕大部份的國家的技職教育都是歸屬於教育部管轄,例如台灣、新加坡、中國,以及全球以技職聞名的德國與日本等。

我國雖然有600多所技職學院,但卻分散在七個政府部門,分別是教育部、人力資源部、青年與體育部、農業部、衛生部、工程部,以及鄉區發展部(瑪拉學院),以及各州政府的個別技職體系。

而這紊亂的技職體系又有三大專業認證系統,分別是馬來西亞技職教育證書(SPM(V))、大馬技術文憑(SKM),以及瑪拉學院的內部技職認證。

由於各政府部門自辦技職課程,彼此課程不通又銜接不順,各個認證系統又不同,以致互不協調兼浪費資源,例如技職學院專科文無法接上技職大學的學士課程,導致學生升學與進修過程異常麻煩。

也是拉曼大學助理教育的張運華直言,我國技職教育體系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自我定位,技職科原本就是以實務操作為主,即是讓成績中等但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學一技之長。

唯我國技職學校卻訂下非常高的入學標準,并規定國語科必須及格或優等,以致其即招收不到優秀生(因為都選擇一般大學),而中等成績的學生卻進不了,優秀但國語普通的華裔生也被拒於外。

也因此,技職學生僅佔我國大學生約30%,而華裔學生更是只有3%,如果加上私立技校的華裔生也頂多5%,根據青體部的數據指出,該部門屬下的所有技職學校僅有數十位華裔生。

他表示,華裔在技職體系內有「雙次邊緣」的情況,除了被拒於國立技職學院以外,剩下的私立華裔技職生在選擇科系時,也會自我邊緣只選美髮美容、汽車維修,以及烹飪等三項熱門科系。

他坦言,我國中小企業以華裔為主,這些人過往都是從工匠出身,但如今都面臨後繼無人,沒有熟練技術工人的窘境,因為90年代後的年青人多數放棄技職教育,選擇普通大學。

他也說,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念以學術為主的一般大學,新加坡僅有30多巴仙普通大學生,其有60%以上為技職學院生,德國同樣只有20多巴仙普通大學學生,其餘70%為技職學院或科技大學的學生。

他指出,應因未來人口老化和人工智能的時代,其實老人照護、網路科技、數位經濟,電腦編程和資訊處理等才是新的未來技術工作取向的趨勢。

---

工業1.0 機械化
時間:約1760到1830年
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實現工廠機械化,首次用機器代替人力、畜力,以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取代工人。

工業2.0 電氣化
時間:約1870到1920年
內燃發動機和發電機的發明,電器被廣泛使用,進入了由繼電器、電氣自動化控制機械設備生產的年代,通訊技術如電話、電報、無線電也有長足進步。

工業3.0 自動化
時間:約1950到2010年
網路的資訊發展應用連結全球各地,各種精密機器的發明,大幅提升工業自動化生產的效率與品質。

工業4.0 智慧化
時間:約2010年至今
利用虛實整合系統,將製造業、甚至整個產業供應鏈互聯網化。大數據構成新一代智能工廠,由智慧設備進行分析、決策、調整控制並繼續開展智慧生產,產出高品質的客製化產品。

---

文章登刊于中国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