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网站

新闻/纪律教学好且鼓励思考,华小巫裔家长相信选择对

2019年7月25日
尽管国内多源流教育制度,尤其华校经常受质疑,但部分巫裔家长仍选择把孩子送到华小求学,甚至相信那是极佳选择。

虽然孩子在华小变成少数,而且难免对语文、宗教和文化等差异有所忧虑,但他们均认为,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受排挤问题。

不仅如此,他们可以感受到,校方很明白如何尊重校内不同的宗教、种族和文化。

昨晚,3名曾是华校生,而且继而把孩子送入华小读书的巫裔家长,在隆雪华堂一场论坛上现身说法,畅谈他们和孩子的求学经验。

这项论坛题为“华校里的巫裔学生”,由大同工作室所举办。

华校鼓励学生发问

主讲人之一的纳沙鲁丁(E Nasaruddin Muhammad,见下图)把自己的4名孩子都送到华校就读。他说,华小严明的纪律和学习模式,令他的孩子更加成熟和具有批判思考。

纳沙鲁丁本身曾在华校和国民学校求学,因而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决定把孩子送入华校。

他比较这两种源流的学校制度说,华小的老师更鼓励学生发问。相对的,在国民学校,发问的学生经常会挨骂。不过,他也记得自己在华小因为犯错,老师鞭打或被赶出课室的经历。

“送孩子进华小后,他们变得更独立、成熟和有纪律。老师教导他们思考,而不是只按照书本来学习而已。”

“我拥有在国民学校和华小求学的经验,身为学生,我们需要能理解,不能靠背书。”

“因为一旦你理解了,我们能思考什么是对的和不对的,并打破成规提出新概念。”

希望扭转刻板印象

根据教育部去年的数据,非华裔学生占了52万名华小生的逾18%,其中包括了巫裔学生。

同样毕业于华小的乔瑟金(Joe Shekin,见下图)回忆说,开始在华裔为主的环境求学时,确实感到有些疏离,但久而久之就明白父母送他读华小的目的。

目前担任一名中文老师的她说,双亲很早就鼓励她跟各族交往,间接提升了她的社交能力。

尽管有同族友人质疑,她教授中文是否意味更加重视该语言,但她却不愿去理会这些诬蔑。对她而言,类似的想法可谓井底之蛙。

“身为中文老师,有人曾指责我,为何不优先重视阿拉伯文?”

“我要改变这种总是对华小看不顺眼的想法。”

谙中文有助找工作

乔瑟金在谈及就读华小的经验时表示,她之前曾经常质疑父母把她送入华小的决定,因为相对于在国小求学的朋友,他在学校假期期间总有多很多的功课压力。

“但进了大学后,我感到很庆幸,因为已习惯了繁重的课业。这就是分别,幼时确实曾一直发牢骚。”

“我们受训练成有纪律。未来面对到任何挑战,我们都更有韧性和从容,因为从小就习惯了这样的训练。”

此外,出席者询及掌握中文的优势时,乔瑟金和纳沙鲁丁坦言,掌握中文令他们更容易找工作。

称语言优势为歧视

不过,另一名主讲人罗斯利(Rosly Yusof,见下图)却不认同,乔瑟金和纳沙鲁丁对于谙中文有助于觅职的说法。

对他而言,这是一种歧视的形式,并以种族主义形容之。

“抱歉,但我不认同这个事情。我们是马来西亚人民,独立了60年,除非对象群是自己的族群,否则我们不需要用马来文或英文之外的语言来交谈。”

罗斯利把第三个孩子送入华小,另外两名孩子则分别入读国小和宗教学校。他说,让孩子读华小,是因为希望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促让学校良性竞争

针对观众提到换政府前后,有政治人物呼吁关闭母语学校的现象,罗斯利表示,父母把孩子送入华小的主因是,他们相信那是对孩子最好的学校。

“不仅仅是华校,一些住宅区其实有其他学校,但他们没有把孩子送去这些住宅区的学校,反而送到其他地方的国民学校。”

“因为他(父母)相信他们送(孩子)去(读)的学校,比他们自己住宅区的学校更好。”

他建议,与其要求关闭华小,国民学校之间须有良性竞争,以致能重拾家长的信心。

今年6月22日,伊党妇女组副主席莎拉米亚(Salamiah Md Nor)在党大会呼吁,教育部长停办母语教育,并且不愿意看到华文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二语言。

不过,伊党副主席阿末三苏里(Ahmad Samsuri Mokhtar)澄清,有关建议并非党的政策。

--

新闻来源:当今大马 2019/07/25